教师培养的是批判性思维、情商等机器无法教授的核心能力。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合格教师仍然短缺,到2030年,世界需增加4 400万名教师,才能实现教育目标。2025年的数字学习周聚焦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智利教师米莉察•萨韦德拉•蒙特罗认为,人工智能对教学很有帮助。接受教科文组织的培训后,她掌握了实用的数字技能,帮助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米莉察表示,作为教师,她的核心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运用技术。她目前的当务之急在于如何教会人们负责任地使用人工智能。
教育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教育监测报告的东亚区域版《东亚:引领教育技术发展》,东亚地区正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国目前已有超过一半的学校建有独立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并计划到2030年前在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教育。报告指出,校长是教育数字化的“守门人”,在营造安全、包容的数字校园文化中发挥关键作用。数字教育的快速发展必须以学生为核心,各国需强化领导自主权、政策指导与技术支持,同时优化教育数据整合,推动公平、包容和优质教育,防止数字化加剧教育不平等。
约瑟夫·扬博(Joseph Yambo)年过六旬,居住在布基纳法索东部的法达恩古尔马。2019年,他的村庄突遭袭击,生活从此天翻地覆:在逃难途中,他的妻子不幸离世;他的长女被迫辍学,承担起照顾家人的重担。幸运的是,她参加了由政府设立、慈善机构“相信儿童”(Children Believe)运营的广播教育项目,这个项目给了她第二次机会。和约瑟夫一样,布基纳法索总人口的约10%——超过200万人——因2019年爆发的安全危机而被迫逃离家园,暴力事件还导致数千所学校关闭。据政府报告,过去一年内已有超过100万人重返家园,2000多所学校重新开学,但当地仍然面临着诸多紧迫的需求。由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管理的西非和中非区域人道主义基金正在投资教育项目,以满足流离失所儿童的需求。
2016年以来,布基纳法索政治动荡不断,暴力冲突频发,导致境内200多万人流离失所,20多万人逃往邻国,成为难民。自2020年起,迈穆娜•巴 (Maimouna Ba) 的妇女促进萨赫勒尊严组织为流离失所的儿童提供学费,为流离失所的妇女提供技能培训。她募集捐款,争取支持,并鼓励志愿者加入她的行列。从那时起,她的“一个儿童,一个资助者”计划一直致力于为弱势儿童和个人资助者牵线搭桥,由个人资助者为弱势儿童提供学费。
由于以色列国防军下达的撤离令,加沙近90%的人口,即190万人经历过至少一次流离失所,寻求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安全。加沙战争还导致妇女怀孕不安全。持续的敌对行动、反复下达的撤离令、崩溃的公共秩序与安全以及向有需要的人们提供援助所面临的挑战,都对人道主义应对措施的有效落实造成障碍。尽管诸多困难难以克服,联合国人口基金及其合作伙伴仍在继续提供支持,但要确保人们获得基本生存条件,唯一途径是立即停火并持续休战。
无国籍状态波及全世界数百万人,限制着他们的生活。这种无国籍状态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致使他们无法接受教育、融入社会和获得经济机会。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报告称,截至2023年底,全球440万人无国籍或国籍不明。然而,由于缺乏准确的数据,计算没有法律身份的个人存在着诸多挑战,实际数字可能要高得多。
在马来西亚马布岛,两名巴乔族(Bajau)女童正在出售自己捕获的海产品,主要是贝类、龙虾、蜗牛、海参和海胆等。巴乔劳特人(Bajau Laut)是海洋游牧民族,他们自古以来生活在苏禄海海域,他们的住所是被叫做“莱帕”(lepa)的小木船,一切生活所需都依赖于海洋。由于海上边界的划定忽视了民族的分布,加之周围的现代化发展与巴乔劳特人的游牧生活方式相冲突,新一代巴乔劳特人被迫到陆地上定居,但不被任何国家承认为公民。无国籍者没有公民身份,往往无法享有基本权利,也无法获得基本服务,例如国家教育、水、医疗服务和合法就业,致使他们面临更高的被剥削、歧视和虐待的风险。
2023年,一项青年领导的运动获得了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实施的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方案的资助,启动了一个环境教育项目。该项目旨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并帮助参加项目的学生培养解决影响所在社区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表面上看,游玩似乎只是为了玩乐,但对于婴幼儿来说,游玩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游玩有助于学习和培养重要的生活技能,包括解决问题和表达想法的技能,也可以改善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儿基会携手乐高基金会,共同探索游玩互动帮助孩子成长发展的科学原理。好消息是,要在游玩中学习,儿童并不需要昂贵的玩具。这里有可以在家里制作的七种玩具,你可以从这些玩具开始,将日常生活变成学习的机会。